出品丨虎嗅医疗组
作者丨苏北佛楼蜜
题图丨东方IC
科学家发现,药物是否有效、效果如何似乎不是一个确定问题,它受到人类肠子内的细菌影响。
近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实验室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可以积累常见的药物,这可能会改变细菌的功能和活动,降低药物的有效性。
大脑和肠子,真的有联系
“One apple a day,keep the doctor away”,这句已流传数百年的西方著名谚语早已拥有了科学注解。
2015年7月Nutrients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苹果预防心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分不开。实际上肠道菌群并非新名词,早在17世纪中后期,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首次在从不刷牙老人的牙垢里发现了微生物,他甚至还用自己的粪便进行细菌研究。此后,越来越多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展开。
直到2008年,全球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肠道菌群成为了广袤而又神秘的新大陆,关于肠道菌群与一系列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病等的关系逐渐陆续被探明发现,神秘的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
人类微生物组由100万亿个细菌、病毒和真菌组成,主要居住在人类肠道内。微生物组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提供免疫力,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产生能量(短链脂肪酸)、合成维生素,更重要的是,肠道菌群似乎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的大脑甚至是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诱因,下面这场图并非全部在玩梗,拥有科学依据,科学将这些联系称为“脑肠轴”。
由于参与调控肠和脑的活动,肠道细菌失调可能导致肠-脑疾病,人类常见的肠-脑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炎性肠道疾病(IBD)和肝性脑病 (HE)。 这类疾病不仅具有明显的肠道症状(如排便异常、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和肠道炎症等),同时还伴有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神经精神症状。
已有大量的研究发现,肠-脑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且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动物出现类似于人类的肠。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NS),如多发性硬化症、精神分裂、 慢性疲劳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
因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心理和精神异常,调节和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疗法可能更直接和安全有效。
不仅如此,肠道细菌产生了人体中大约95%的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可调节情绪和胃肠道(GI)功能。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微生物组的变化,作为对饮食、抗生素或疾病的反应。非抗生素药物也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
研究人员随后检查了积累度洛西汀的细菌与那些没有积累度洛西汀的细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它是一种用于研究肠道细菌的线虫。科学家发现,与没有积累的细菌相比,积累了度洛西汀的细菌改变了线虫的行为。
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需要进行人体研究,根据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来评估和分类药物反应,从而有可能实现个体化和优化药物治疗。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采集粪便中的细菌,洞悉肠道内的微生物环境,给每个人制定相应的药方,来让药物最大化的被人体利用。在中秋假期到来的第一天,在阅读这篇科学研究后,也希望你在大快朵颐中善待自己的胃肠。
原创文章,作者:kk数码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kz.net/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