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vivo通信研究院秦飞的一段演讲勾起不少人的想象。
vivo曾对新入职的八百多名应届生以“数字生活2030+”为题出了个命题作文,写出他们自己的创意和想象的世界,意外的是,一个出自文科生的《数字生活2030+》,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个想象中的2030年,女主角展开一场毕业旅行,采用的是Follow Me的快递模式,一个无人机就把高科技的泳衣送到海滩,女主角穿上高科技的泳衣,戴上AI眼镜,游泳时可以知道自己的泳姿和标准的泳姿差异是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调整,AI眼镜甚至能读懂情绪,还让女主角收获了一份爱情。
在这个未来世界,人们每一件衣服可以是定制的,基于智能连接和数字化之后的敏捷工厂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量身定制自己的衣服,并且不是大家想像中那么贵。
在家里,一个机器人可以完成80%以上的家务。在社区,通过虚拟现实和很多方式让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不再像从前一样邻居如同路人。
而在出门时,一辆辆无人驾驶车,基于智能化的连接可以实现未来交通模式的巨大变化,各个部门把数据打通以后共享专车和车位,也不再有停车难、打车难的烦恼。
那时候的孩子,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被记录的,再加上对人脑认知的提升,教育过程都是个性化的,作业也是个性的,并且教育评估也是数字化的,可以不再有考试和测验。孩子甚至可以在森林公园上生物课,戴着VR眼镜找到很多生物,中午坐在一起边吃午餐边通过虚拟全息方式投影自己做出的作业结果。
这样的畅想也让终端企业开始思索如何应对6G的各种可能性。
“我们针对连接神经末梢提出了几个挑战:大连接、多形态、成本体积功耗优化和泛在覆盖。作为交互的媒介,显然未来的终端需要应对用户之间身临其境地交互,这对带宽、延时和流量都有巨大的要求,也会对可靠性和鲁棒性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接口和控制的功能也会更加丰富。”
作为数字和物理世界和服务的入口,终端也面临着按需服务的挑战。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部长杨宁,对零功耗看得更为长远。
“未来实现零功耗可以基于两项技术,一是把供给中的无线能量收集起来为终端做服务,二是反向散射通信,利用空间内的无线信号把有用的IoT信号附加上去,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非常好地支持未来智能网络数据收集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碳中和的概念,零功耗也将变得比以往更为必要。因为这是不需要电池的,可以极大地减少我们对IoT终端的维护成本。”
杨宁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太赫兹和可见光覆盖范围有限,如果还要服务智能体这类新型终端的话,连接的状况和业务的需求如何进行匹配?事实上是需要系统的设计来做这件事情,需要网络和终端一起形成协同。
从网络到终端,运营商和产业链也不禁发出自问:6G到底是继承性的一代还是颠覆性的一代?到底是颠覆还是继承?
或许在6G业务场景浮出水面后,这类问题才能得到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kk数码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kz.net/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