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四个月审判过后,加州圣何塞联邦法庭判定Theranos公司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四项罪名成立,其中包含欺诈投资人和三项电信欺诈罪名。罪名中每一项的最高刑罚均可达到20年。
霍姆斯曾承诺要开启血液检测的变革时代。2003年。19岁的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Theranos,号称其研发的Edison检测设备仅需采集几滴指尖血,就可以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检测出包括胆固醇和癌症在内的200多项指标。
融资过程中,霍姆斯借助高超的社交技巧和丰厚的利益回报先后拉来包括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巴菲特、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默多克等政商界名流站台,她的律师团和董事会成员中甚至包含大卫·博伊斯(David Boies),后者曾一度让微软面临被拆分的危局之中。
有了诸多明星投资者和名人的背书,Theranos的融资雪球越滚越大。而投资者愿下赌注并非全然出于相信技术本身(毕竟霍姆斯从未披露过Theranos的数据和技术,甚至不允许参观实验室),而大多出于“错过的恐惧”——万一她是下一个乔布斯呢?
曾经霍姆斯是商业媒体争相报道的封面人物
霍姆斯确实同样具备与乔布斯一样的“扭曲现实力场”,看上去沉着可靠,不容置疑。Theranos对员工采取严密的管控措施。比如员工电脑随时被IT部门监控,互相之间不得谈论工作。在管理方式上,Theranos采取“竖井”式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员工只了解手头的工作不了解项目全貌,并且每一位员工在入职和离职过程中均需要签署严苛的商业保密条款。
霍姆斯将不愿意披露数据、管理方式神秘等一系列做法称为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明Theranos确实有需要受到保护的“商业机密”,即研发一直遭遇失败、并无所称的技术。为掩饰失败,Theranos长期使用其他品牌的商业检测仪器,以此来“狸猫换太子”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直到成立12年后,也就是2015年秋季,《华尔街日报》的一系列报道揭开了Theranos谎言的锅盖,也引来了FDA和CMS介入调查。
《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雷鲁后来将他对霍姆斯的调查集结成了《坏血》一书。
在审判中,霍姆斯并不承认自己的“欺诈”行为。如同其他硅谷公司一样,“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鸡汤同样适用于Theranos——一边承诺、一边研发、一边营销,直到实现的那一天。霍姆斯也许相信她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滴血测癌”的技术,欲望是真心的,承诺也是真心的。不过生物医药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科学无法假设。
一位研究人员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称,Theranos的案例很有可能会塑造生物技术公司获得投资的方式,这给了投资者很大的警醒。并且这个案例也充分明确了通过同行评审过程验证早期研究的重要性。如果霍姆斯早日把数据分享出来,是否可以及时踩下刹车,或者调整产品研发的方向?在渴望成功的同时,霍姆斯忘记的事情是,生物技术显然要比她想象中严谨得多,毕竟生命无法作为赌注。(文思敏)
以下内容由《纽约时报》授权发布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兴衰史
撰文 | David Streitfeld
翻译 | 袁 枫
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刑事审判接近尾声,其律师提交的最新证据,是她惩罚性的自我提升计划。
这份手写的备忘录开头这样写道:“清晨4点,起床,感谢上帝。”接下来,是锻炼、冥想、祈祷和早餐。早上6点45分之前,懒汉们还在床上摸索闹钟,她已经来到了Theranos的办公室。Theranos是她2003年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
霍姆斯在Theranos定了很多规矩。“我从不迟到一分钟。我不会喜形于色。业务至上。我不会头脑发热。跟任何人打交道,我都清楚结果。”她表示,“我不会犹豫。我总能作出决定,并根据需要调整。我很少说话。我能立即拆穿谎言。”
这样的规章确实奏效。霍姆斯信念坚定,非常符合硅谷的做派:拒绝承认“不可能”,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直到2022年1月4日,陪审团正式裁定她4项欺诈罪罪名成立,她的信念仍然激励着她的支持者们。
该判决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硅谷,夸夸其谈和功成名就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该判决终于为伪成功设定了界限。
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然后将Theranos经营至估价高达90亿美元,再到被认定有罪,这样的起起落落确实是史诗性的。如果霍姆斯确实不具备任何资格,那么10年来,那些精明的投资者、数百名睿智的员工、富豪云集的董事会以及渴望造就新明星的媒体如何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若硅谷是美国人勤奋工作及迅速致富观念的卡通版本,霍姆斯就是硅谷的加强版。
那份自我提升计划足以说明一切,她想让自己变成一台没时间做其他任何事的工作机器。当然,在她看来,这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全人类谋福祉。她完美地概括了硅谷的信条,即技术应该为我们服务,具体如何服务并不重要。能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就好,技术是否有效并不重要。
每当监管机构、投资商或者记者想要略微深入地了解Theranos公司的仪器究竟如何测试,该公司就会声称这是“商业机密”。当然,真正的机密是Theranos没有任何商业秘密,因为那些仪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但她的回应竟然能隐瞒这么 久。
用保密的借口来隐藏欺诈的真相,并不是霍姆斯的唯一方式。她的自我提升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但其最令人难忘的体现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笔下的盖茨比(Jay Gatsby)。盖茨比是位神秘莫测、极具魅力、风流倜傥的百万富翁,也会搞些骗人的勾当。
盖茨比简直就像是霍姆斯的兄弟。他同样为自己设定了时间表和规则,在力求上进的青年时代,盖茨比曾在一本书里这样写道:“下午5点到6点:练习演说和仪态;晚上7点到9点:研究有用的发明。”
甚至在出现拼写错误方面,盖茨比跟霍姆斯都有相似之处。
盖茨比靠走私酒发财,但他也利用华尔街当幌子骗人,出售假债券。霍姆斯则选择了硅谷—人类最后也是最伟大的梦想。本世纪前10年,硅谷曾经承诺要彻底改造交通运输、商业、政治乃至财富。
若比较二者,验血似乎是小巫见大巫,尤其是霍姆斯天生具备推销的能力,善于扭曲现实。2005年,她在接受广播节目《Tech Nation》采访时,曾经这样解读过Theranos:“我们专注于创建定制化的医疗工具,让每位病人都可以在家中使用,这样一来,病人每天都可以实时分析他们的血液样本。”
谁不为这样的发明喝彩呢?Theranos把验血这个原本不确定性强、耗时又长的不洁医疗过程,变得毫不费力且毫无疼痛。她说:“用一根小小的针抽出几小滴血就行。”剩下的事情将由软件搞定。
Tech Nation的主持人莫伊拉·冈恩(Moira Gunn)拥有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却对霍姆斯的胡言乱语赞叹不已。她问道:“你多大了?”
“我21岁。”霍姆斯表示。
提及她的年龄并非为了驳斥她的主张,而是为了强调这些主张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回家告诉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最好早点行动起来。”冈恩惊呼。
霍姆斯透露,Theranos的设备目前处于“生产阶段”。但13年过去,该公司直到解散,也没有真正推出过任何一款设备。
然而,2005年的我们对天才的期待太过殷切,那个只有21岁的女孩给血液测试带来的变革尚未明晰。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霍姆斯这样回应:“请拭目以待。”
她声称,Theranos的“下一代”样机已经出炉,造型更小巧,速度更快,而且将实现自动化。
霍姆斯最初几次接受采访时曾经提及,Theranos拥有一台设备,能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分析首测者的健康状况。居然没人质疑这番话的真实性。难怪她及其副手兼男友、公司首席运营官拉梅什·巴尔瓦尼(Ramesh Balwani)认定,他们可以厚着脸皮继续闯荡硅谷,直到真的制造出管用的设备。
这是个轻信的时代。正如菲茨杰拉德所写的那样,时间一年年流逝,我们却始终傻傻地对激动人心的未来充满向往。
原创文章,作者:kk数码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kkz.net/32213.html